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为更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yl12311线路检测7名教师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6日赴云南省开展国情调研。从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红军过长征云南指挥部旧址中追寻红色印迹、传承革命精神,从玉湖村的“乡村振兴曲”中领悟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的战略定力,从司莫拉佤族村中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艾思奇纪念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卓越贡献。
一、从追寻历史印迹中感受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是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主要包括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和柯渡纪念馆两大代表性场馆。这两处纪念馆分别见证了红二、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在云南的战略行动,是红军长征过云南的重要历史见证。红军过长征云南指挥部纪念馆由红二、六军团长征渡江纪念碑、“金沙水暖”、青铜雕塑、红军长征过丽江文物陈列室等组成,重点展示了红二、六军团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时,运筹帷幄,实施“抢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重大军事战略的历史。通过雄关漫道、金沙水暖、北渡金沙、战旗猎猎、星火燎原几大部分,以文物、文献、油画、图表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过丽江这段历史。老师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怀着崇敬之心观看文献资料、聆听讲解、互动交流,不时驻足凝视,探寻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云南是红军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中央红军曾两次进出云南,红二、红六军团也从丽江石鼓一带渡过金沙江,实现了北上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战略目标。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历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突破性胜利,更重要的是在云南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和专题纪念馆,不仅是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国殇墓园遵循传统祠祀布局,中轴线贯穿大门、忠烈祠、小团坡墓群,高空俯瞰呈古代编钟形状,寓意“警钟长鸣,勿忘国耻”。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展览包括六个主题部分:血肉筑长城、援缅防御战、滇西烽火急、得道者多助、绝地大反攻、胜利奏凯歌,真实再现滇西抗战的悲壮历程。它们表明了为保卫祖国英勇献身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滇西流血牺牲的广大抗日军民的历史功绩,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滇西抗战以最早收复失地、成建制全歼守敌而载入抗战史册,通过滇西抗战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大力加强了中国大反攻的实力,内增民族信心,外扬民族威严。
在玉湖村写下乡村振兴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作为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村落,通过创新性实践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镇,其经验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列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玉湖村坐落于玉龙雪山南麓,海拔约2700米,被誉为“玉龙山下第一村”。历史上的玉湖村曾因海拔较高、土地贫瘠而十分贫困。2003年,玉湖村经济总收入仅为234万元,旅游收入仅为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7元,人均有粮300多公斤,处于“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贫困状态,是丽江市典型的后进村,当地甚至有“有女不嫁玉湖村”的说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玉湖村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注重顶层设计,率先制定“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路径,避免了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建设。这种规划先行的理念,确保了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创新合作模式,互利共赢。“党组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和优势,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一模式既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调动了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和农户的多方共赢。注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玉湖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开发建设中最大限度保护纳西族古村落的原始自然风貌和山水田园风光。这种尊重自然、保护传统的理念,使村庄在发展中保持了独特魅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突出文化传承,特色发展。玉湖村深入挖掘纳西文化、洛克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这种文化赋能的发展路径,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玉湖村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全体村民都能参与旅游经营并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了“人人参与、户户受益”。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有效防止了贫富差距扩大,推动了共同富裕同时,玉湖村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组织全体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村民在合作社统一调度和安排下参与旅游经营,全村不分老幼均能参加年终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从司莫拉佤族村中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作为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了深入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司莫拉佤族村时寄语“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为村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司莫拉佤族村先后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等项目,完成了“三化”工程,建设了司莫拉礼堂、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等。村庄从贫穷小山村变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围绕“党建+民族团结”、“党建+治理”等内容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党员活动,不断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100%达标。基层党组织结合家乡实际,规划统揽以及引领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四、从艾思奇故居中领略哲学大众化、中国化和现代化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
艾思奇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先驱,其故居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中国理论发展的重要象征。如今,艾思奇故居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亲属将故居捐献给家乡,1984年正式辟为故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介绍艾思奇生平事迹的照片、文稿和其它实物资料,包括130余件遗物。展览分为序言、家学渊源、初历磨炼、大众哲人、延安洗礼、一代宗师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艾思奇光辉的生平事迹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杰出贡献。
艾思奇的学术生涯与革命活动紧密相连。1932年回国后,他来到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担任《读书杂志》编辑。在此期间,他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探索,1934年至1935年间为《读书生活》撰写了24篇通俗哲学文章,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后即为轰动一时的《哲学讲话》,后改名《大众哲学》。这部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被誉为“一卷书雄百万兵”,影响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艾思奇奔赴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委秘书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等职。在延安时期,他与毛泽东经常交流哲学问题,毛泽东曾写信给他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这一时期,艾思奇更加系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参与了延安整风运动,主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被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必读文件之一。
今天我们纪念和学习艾思奇,就是要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理论创新的不懈追求。艾思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为真理而奋斗;二是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他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的哲学工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三是为传播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付出了毕生精力。
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像艾思奇那样,自觉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我们要立足理论传播的目标任务,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有效方法、路径、载体,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把“大道理”讲活、讲深、讲透,增强理论宣讲针对性吸引力;更要坚持资源整合与资源融合相统一,推动媒体、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聚合传播效应,使党的理论实现全时、全速、全面传播。